在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80%。虽然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万物互联,但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安全的意识在逐渐提升。2010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门只需带手机”和“外卖、快递”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网友的真实写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6月30日起,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社交网络服务,信息,购物等,人们都是在网上完成的。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被记录下来,生成的数据信息或多或少都包括在内。
“为什么总是收到垃圾邮件?”“为什么我总是接售楼电话买房子?”这也是中国网友的真实写照。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安全的不健全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多的类似问题,在我们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也应该关注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安全问题。
近日,企鹅智酷发布了《中国网民个人隐私调查报告》,对中国网民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安全问题、安全意识和习惯、网络诈骗防范意识、隐私保护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探讨。网络诈骗的心理影响和中国网民网络诈骗受害者的个人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断地产生数据,大量的数据需要多次传送才能真正收集起来。任何连接都会导致网络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中国网民个人隐私调查报告显示,网民倾向于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平台。政府网站和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受访者为81.4%,可信度64.3%。当人们注册他们的账户时,三个主要问题是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和详细的个人地址。
作为用户最信任的平台,政府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用户隐私信息和数据的保护。此外,其他互联网公司也要加强保障措施,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操作程序,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提高自身信誉。
除了国家监管和企业自律,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安全还需要互联网用户自身的共同努力,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7.88亿,98.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的便捷和高效受到了公众的关注。中国网民个人隐私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正在提高,近90%的受访者在注册账号时意识到潜在的捆绑内容,88.1%的受访者通过社交账号登录,为互联网用户在未知平台上注册增加了保护。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数据安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政府部门、收集/使用数据的公司、网络安全制造商和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为个人数据构建最完整的安全系统。